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教师教育研究

  • 数字化转型下师范生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机遇、困境与路径

    孟亚玲;李思儀;

    为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师范生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成为教师教育体系革新的核心议题。本文从师范生教育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政策支持、技术赋能、资源供给、教学模式重构四个方面阐述师范生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机遇。基于泰勒原理,分析目前师范生培养体系面临培养目标模糊化、教育体验碎片化、教学方法异化与评价维度单一化的四个困境。针对上述困境,提出“目标—资源—方法—评价”四维协同路径:构建目标明确的跨学科培养体系,打造跨学科资源库与智能化应用的资源整合系统,实现方法重构、协同教研与混合式实践的方法创新,建立“标准量化—协同实施—认证衔接”的能力评价体系。

    2025年05期 v.43;No.246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园教师儿童友好理念的实践转化困境及纾解策略

    贺敬雯;欧阳春晓;王滢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颁布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幼儿权利保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儿童友好理念是基于儿童视角的权利保护,其实践转化对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理念和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儿童友好理念的实践转化依赖于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专业践行。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探讨其儿童友好理念实践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成因。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发现幼儿园教师在践行儿童友好理念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五个困境:经验困境、认知困境、教师利益冲突困境、管理者利益博弈困境以及家长协调困境。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纾解策略:突出实践体验,抵制经验困境;丰富传播途径,改善认知困境;引入儿童视角,改善教师利益冲突困境;提供组织支持,应对管理者利益博弈困境;重视家园共育,化解家长协调困境。

    2025年05期 v.43;No.246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教育研究

  •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指数的概念诠释、构建原则与基本遵循

    马皓苓;倪俊峰;

    利用指数表征教育发展状况已成为监测、评价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指数是教育发展指数理念和理论在普通高中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深化,是反映不同时间或空间条件范围内普通高中教育综合变动方向和程度的相对数。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指数的构建应遵循指标的科学性与目的性、指标的同向性与可比性、指标的全面性与重点突出性、指标的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构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指数应立足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定位,以当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境遇为坐标,同时又要紧扣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教育督导评估标准。

    2025年05期 v.43;No.246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婴幼儿照护服务“去家庭化”:内涵意蕴、逻辑结构与实践路径

    邢春娥;孔露;

    在婴幼儿照护服务进程中,其“家庭化”特征呈现逐步弱化趋势,“去家庭化”倾向日趋明显,并表现出推动人口发展、促进婴幼儿高质量发展的工具性与本体性价值。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探究婴幼儿照护服务“去家庭化”的逻辑结构,大力发展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目标,以“教保并重”与强化家庭养育科学指导为服务内容,以人民满意为宗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为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去家庭化”,须强化卫健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引领作用,优化各部门合作机制;分地区有序增设托位数,使婴幼儿家庭“有得托”;打造“医养教”融合型教师,使婴幼儿家庭“托得好”;加强综合监督管理,使婴幼儿家庭“安心托”;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惠及所有适龄婴幼儿家庭。

    2025年05期 v.43;No.246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研究

  •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数据治理路径研究

    韩冰冰;蔡一闻;张来;

    数据治理是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是一项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工程。现有研究多从理论视角探讨高校数据治理的框架和实现路径,对实践层面的真实情境关注不够。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选择近五年我国高校的数据治理案例和7所不同类型高校10名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作为分析资料,构建了高校数据治理的实然路径,并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环境、治理手段和工具、行动策略五个方面阐释了内在机制原理,得出高校数据治理应以构建数据应用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局部治理逐步带动全局治理,根据校情灵活选择数据治理工具、有条件地推广数据标准、明晰数据责任、激发校领导数据决策意识和业务部门数据治理意愿,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线并行的数据治理路径。

    2025年05期 v.43;No.246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生评价的数字规训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现象、机制与纠治

    陈嘉欣;

    如今,高校正借助“以数计量”的技术手段制造了一种全景场域式的规训形式,长期来看,这种对管理主义和绩效逻辑的妥协有悖于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旨归,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体的自为性衰减、能动性褪化和自主性偏离。本研究通过对第一课堂的拟真实验以及对第二课堂学分记录的数据拟合,发现学业能力本身优秀的学生在得到虚假的负性评价后会在后续学习任务中表现得更为消极,大部分学生的课外发展性行为在学分达标后趋于终止。量化评价通过凸显自我认同的社会建构维度,削弱了个体内部认知与外显行为间持续而有效的联结。为了使在数字规训挤压下日渐扁平的教育评价回归育人之道,促进个体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校需要调动和维护教育实践主体的自由自主性,不断检验评价手段在过程和方式上的道德可接受性以及在顶层设计中关注“人”的在场。

    2025年05期 v.43;No.246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演进历程、实践现状及未来走向

    杨洋;

    资助体系建设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经历了“恢复重建期”“丰富拓展期”以及“深化改革期”三个阶段,形成了以保障型、竞争型、发展型资助为核心、以就业引导型资助为补充的多元资助体系。然而,在研究生教育规模飞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资助的保障性不足、功能结构不合理、主要来源单一等问题愈加凸显。未来应着力从推进研究生资助范围有序扩展、引导多元资助各司其职、丰富研究生资助来源渠道等方向优化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发展。

    2025年05期 v.43;No.246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韧性理论视阈下研究生学术韧性的缺失与重构

    梁彤;杨江敏;

    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培养创新人才与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角色。然而,一些学生在考取研究生后面临着身份转换的适应困难,出现了“适合考研而不适合读研”的学术危机。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该现象进行整体性解释,认为研究生在考研与读研身份转换期间,由于“失调式”学业压力、“萎缩化”学术胜任力以及“衰竭式”自我认知的共同作用,出现了研究生学术韧性缺失的认同危机,为此应在社会、学校与个人层面形成合力,帮助研究生正确应对角色转换危机,以重塑学术韧性,促进研究生学术融入。

    2025年05期 v.43;No.246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管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延期毕业问题调查研究——基于C高校的学业生态实证研究

    杨红;孙冉冉;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其培养质量直接关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给效能。研究聚焦西部C高校,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入探究影响经管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因素。通过探索式因子分析发掘出就读状态、自身能力、学科氛围、院校资源及就读保障五大因子,检验各因子对延期毕业的影响程度;深挖矛盾根源,基于“三维六面”归纳具体诱因,结合场域理论与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学业生态系统,解析学业生态环境及生态因子对学业完成情况的作用;从个人、院校及社会层面提出解决经管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延期毕业困境、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为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05期 v.43;No.246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学教法研究

  • 王策三课堂教学思想探析

    侯怀银;司卓娅;

    王策三课堂教学思想是我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梳理其课堂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精髓与思想贡献,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观王策三的学术研究之路,其思想形成大致经历了奠基、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王策三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课堂教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王策三的课堂教学思想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王策三的课堂教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堂教学理论体系,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更新与突破,而且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推动了教学研究队伍的高质量建设。

    2025年05期 v.43;No.246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指向核心素养的迁移学习:本质属性、生成逻辑与教学路径

    张紫薇;杨钦芬;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将既有知识迁移至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离身型迁移观导致知能割裂,认知型迁移观导致文化缺失,当代的应用型迁移观强调素养的生成,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迁移学习对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在统整知识关联,建构心智模型;置身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连贯学用合一,促进素养生根。迁移学习本身具有“知识获得—知识关联—知识迁移”的生成逻辑。基于此,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迁移学习的教学路径:以概念理解为统领,促进知识结构化;以复杂问题为驱动,促进经验结构化;以应用实践为旨归,促进跨情境迁移。

    2025年05期 v.43;No.246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叙事研究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常见误区与反思

    刘健;陈文超;

    叙事研究法作为一种质化、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注重通过故事形式再现个体生活史,为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对建立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叙事研究法在教育领域中依然存在着对“叙事”的争辩、故事的“真假”难辨、与其他研究方法“混淆”乱用等误区。研究者在运用叙事研究法时,必须保持主客一致、理性分析,扎根文本以形成理论,并在研究中考虑伦理问题,进行验证和反思。

    2025年05期 v.43;No.246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学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其教育价值述论

    刘诗月;刘彦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自古一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彼此相通,文史互证,文史不分家。当今中学教学提倡学科融合,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因此,中学教学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相结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家国情怀,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

    2025年05期 v.43;No.246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信息化研究

  • AIGC赋能数学学习力:生发逻辑、结构特征及实施途径

    吴仁芳;李薇;陈斐;

    AIGC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构建未来个性化、高效和包容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AIGC赋能数学学习力的结构构件是学习力发展的重要框架,从数学认知、数学情感、数学行为、数学情境4个维度构建了AIGC赋能数学学习力的生发逻辑,并由此阐释了其基础构件、动力构件、保障构件、优化构件的结构特征。研究认为,AIGC能促进数学认知的理解融合、推理自发和策略前瞻;驱动数学情感的实践探究、符号表征和理性体验;规范数学行为的发展场景、应用育人和思维高阶;激发数学情境的价值选择、活动发展和方法映照。因此提出了面向认知拓展的内在自主学习、面向情感激发的自我调控学习、面向情境投入的主体能动学习、面向行为导向的探索拓展学习。

    2025年05期 v.43;No.246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多益善”抑或“过犹不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使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双刃剑效应

    刘志远;荣利颖;

    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使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揭示其双刃剑效应,为高等教育机构制定AI管理策略与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提供理论指导。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构建GenAI使用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基于475名研究生GenAI用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OLS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发现:GenAI使用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倒U型关系显著,与认知负荷的U型关系显著,说明适度使用有利于发挥技术赋能作用,而过度使用则会产生工具依赖效应;认知负荷在GenAI使用与创新能力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AI焦虑正向调节GenAI使用与认知负荷之间的U型关系。在高AI焦虑的研究生中,GenAI使用与认知负荷的U型曲线更为陡峭。结果表明,GenAI工具在适度使用阶段可作为“认知脚手架”,通过自动化处理认知密集型任务,为创新思维释放认知资源;而过度依赖则会提高研究生的认知负荷,形成“思维惰性”,最终抑制创新能力发展。

    2025年05期 v.43;No.246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情境式地展现教育理论形成和教育家成长历程的精品力作——评《李吉林年谱长编》

    蒋纯焦;

    <正>小城市低学历的老师能否提出精深的教育理论?中小学的普通教师能否成长为著名教育家?这是基础教育领域中影响教师发展的两个十分重要的认识问题。情境教育创始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李吉林用她的人生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邓小泉教授的著作《李吉林年谱长编》则以编年形式,情境式地展现了她的教育理论形成与完善及个人成长的完整历程,是一部揭示教师发展规律、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精品力作。

    2025年05期 v.43;No.24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征稿启事

    <正>《教育科学探索》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学术期刊。创刊于1983年,原名《当代继续教育》等,2021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国新出审[2021]1669号文批准更名为《教育科学探索》(CN42-1921/G4,ISSN2097-0757)。双月刊,每逢单月30日出版。

    2025年05期 v.43;No.246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