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教师教育研究

  •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文化身份的价值及其实现

    陈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出现了文化身份的价值迷失。社会文化治理结构、乡土文化和乡村教师个体身份在乡村教师文化身份的价值实现中具有不同的影响和意义,然而乡村教师因其所处的文化场域的特殊性使其在社会转型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面临着不同的困境,有待突破。乡村教师文化身份价值的重建,需要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乡村教师乡土情感,强化其职业认同感;唤醒乡村教师文化自信,重塑其社会文化地位。从而,使乡村教师的文化身份认同能够在社会转型中得到基本而深刻的确立,真正唤醒其文化身份存在的价值。

    2024年05期 v.42;No.240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在地化教育视角下乡村教师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张琳翊;全晓洁;

    在地化教育是指依托地方开展的文化响应式教育。乡村教师队伍中存在培养场域离乡,教师流失率增高;生活经验离农,师生距离感增加;文化积累离土,教学主动性减弱等“离土”问题。从在地化视角探讨乡村教师培养的目的是加速乡村教师的场域适应,提高其文化认同,助推乡村教师走向身份自觉,最终成为文化理解型反思性教育实践者。培养路径包括课程设置关注地域独特性、实习机制关注长效性、评价体系关注乡村特殊性等。需要从地方课程自主性、资源协作以及联培机制等方面保障乡村教师的在地化培养顺利进行。

    2024年05期 v.42;No.240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乡村教师集体备课的生态忧患及路径纾解

    蔺海沣;宋林;曾欣蔚;

    教师集体备课是基于研究又融于实践,超越教师个体备课的高端备课。旨在改造乡村教学生态的乡村集体备课蕴含生态系统理念、思维、规范的“恰适性”共生逻辑。乡村学校的集体备课涌现出备课理念的生命性缺失、备课过程的线性化思维和备课环境的机械性割裂等“独生性”忧患。破解集体备课生态忧患,亟需培塑“生命在场”的备课理念,拓新集体备课的增能渠道;筑牢“柔性协同”的备课过程,改造集体备课的系统结构;营构“共栖互嵌”的备课环境,创设集体备课的诗性空间,以此助推乡村教师集体备课从“机械结合”迈向“有机团结”。

    2024年05期 v.42;No.240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基础教育研究

  • 人性假设理论视角下“县管校聘”改革困境与对策

    汪丞;刘雅琴;

    “县管校聘”改革是推进教师全员定期交流,促进师资统筹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由于教师交流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考量,“县管校聘”改革存在诸多困难。运用人性假设理论,从复杂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文化人五个维度分析“县管校聘”改革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推进改革的建议:加强系统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跨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分类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各方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明确交流作为教师法定义务,激励教师主动参加交流;尊重教师职业发展规律,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对交流教师的人文关怀,增进教师对改革的拥护等,这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05期 v.42;No.240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从生态塌陷走向共生共荣: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阻滞因素与实现理路研究

    陈彩霞;朱燕菲;

    县域普通高中的高质量发展对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探究其高质量发展的阻滞因素与实现理路,主要发现如下:县中发展状况与多层级生态系统失衡密切相关;微观系统内学生升学需求与县中教学质量、教师多元需求与县域发展环境、校长胜任能力与县中管理要求匹配失序;中观系统中,县域内“无心投入”的当地政府、质量堪忧的义务教育和县域外抢占资源的超级中学以及资源偏态分布的高等教育使得县中出现资源落差;宏观层面上县域经济发展及文化氛围会间接影响县中整体发展。基于此,建议从宏观层面优化共生环境、中观层面改善共生关系、微观层面培育合格共生单元重构县中教育生态,促使其走向共生共荣、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05期 v.42;No.240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高等教育研究

  • 技术嵌入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态势、实然困境与优化路径

    李玉琴;

    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融合应用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智能的环境、人性化的交互服务。当前,智能技术嵌入高校教学支持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教学系统要素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嵌入高校教学后会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态、教学评价四个环节产生影响。在实践场域,高校教学支持服务存在场域建设断链、数字驱动失衡、组织体系脱嵌、技术执行偏轨等现实问题。智能化高校教学支持服务应当以智能技术为切入点,围绕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空间规划、质量检测、教学咨询以及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展开。

    2024年05期 v.42;No.24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专创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张炼;王怀宇;杨楠;梁春晓;赵新亮;

    通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并将其细化、分解、应用到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将有助于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可成为高校推进专创融合的有效实施路径。文章基于对5所高校的实地调研和3门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观察,综合采用内容分析、访谈、德尔菲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了由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能力三个维度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编制量表开展问卷调查,检验发现基于该指标体系形成的创新创业能力量表可靠性高、效度优良,较为系统全面地涵盖了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可为高校深入实施专创融合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2;No.240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 ]
  • 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

    周悦;

    教师评价机制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抓手。教师群体对评价政策的理解与配合是评价改革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调研显示,教师具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强烈意愿,会平衡兼顾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利用多种渠道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同时也存在教师投入与发展阶段密切关联,评价过程侧重结果性评价,结果使用中守底线作用凸出、树高线作用缺乏等现实困境。面向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高校要改革评价导向,着力构建融合多元价值、提升育人质量、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合理绩效评估,全面评估教师教书育人业绩与贡献;实化多元激励,形成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实质等效;注重政策动态调整,做好外部政策的“减震器”和“放大器”。

    2024年05期 v.42;No.240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教材教法研究

  • 我国中小学教材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与变迁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牛玉帅;陈国华;

    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管理政策演变历程,大致经历“统一管理”、“多样发展”和“统筹为主,统分结合”三个阶段。以此为基础,探析中小学教材管理政策变迁逻辑发现:问题源流凸显中小学教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构成政策变迁的现实基础;政治源流由国家战略引领,为政策变迁营造良好政治环境;政策源流汇集多方政策建议,形成可靠备选方案,为政策变迁提供合法性依据;三流耦合,推动政策之窗开启。为优化中小学教材管理政策,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识别中小学教材管理政策变迁中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中小学教材管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吸纳多方政策建言,形成中小学教材管理的合力;激发源流活力,把握“政策之窗”的开启时机。

    2024年05期 v.42;No.240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在超越中思考回归——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教材开发的前进路向

    白成林;马勇军;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自数字化转型以来,先进技术对教育的赋能、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创新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已然给传统教材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同时也反映着教材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基于传统教材,数字教材在开发环节实现了教材定位从“教材”向“学材”的超越,教材结构从“整合”向“融合”的超越和教材内容从“有界”向“无界”的超越。那么数字教材在数字属性实现超越的同时,其教材的本质属性却愈发模糊,所以在数字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应倡导回归教材“材”的定位本质、“合”的结构逻辑与“界”的内容核心,确保数字教材在数字化转型中朝向科学、健康的路向前进。

    2024年05期 v.42;No.24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教育信息化研究

  • 在线问答社区学习者知识采纳影响因素研究

    陶金虎;董伟;徐建香;

    明晰学习者知识采纳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其学习行为过程,完善社区功能,加强社区对学习者的服务和管理。使用爬虫抽取了知乎4万余条数据,在知识采纳模型、理性行为理论和相关文献指导下,通过DNN语言模型、PageRank算法、BILSTM+ATTENTION+DNN模型等测量了重要影响要素的具体得分,并使用负二项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社区存在明显的“同伴效应”,“回复时间、话题圈影响力”等因素具有“双刃剑”效应,“信息可理解性”具有“边际效应”,信息完备性、信息生动性、信息表露、知识共享情况具有正效应,“交互过程”维度的多数要素易波动和不稳定,其抑制与促进作用有赖于各要素的协同情况。其他维度要素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未来可从构建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建设,构建个性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推进在线教育的智慧化发展。

    2024年05期 v.42;No.240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主体时间异化危机与优化路径

    赵钱森;张晓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正在发生反转性变化,教师的主体时间可能面临多重困境。在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下,教师主体时间由技术制造出“快节奏”的时间客体化身,催生出“慢生活”的时间主体形式。本文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角,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背景下教师主体时间的异化风险:情感互动的时间消弭,教师身份认同的时间剥夺,身心分离的时间弥散,教师感官体验的时间贫乏,主体存在的时间流逝。为规避智能时代教师的主体时间异化风险,应遵循人本取向的智能技术设计,平衡教师工作时间的快慢秩序,优化数字化时代下教师能力结构。

    2024年05期 v.42;No.240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论高校教师数字焦虑的表征、成因及应对——基于教师个体的微观叙事分析

    黄道主;张媚娟;

    迭代优化中的数字技术是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使用数字技术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时,高校教师容易产生消极的数字焦虑,具体表征为数字权利的焦虑、技术依赖的焦虑、角色进阶的焦虑等。通过对教师个体的微观叙事分析发现,这种心理焦虑状态是教育数字化生态、技术与教育环境融合态势以及教师自身认知共同导致的结果。为有效应对数字焦虑,应重视保障教师的数字权利,健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数据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机制;加强学校支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教师的情感韧性。

    2024年05期 v.42;No.240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史研究

  • 微观史学视域下的民国时期教育交往史研究

    郑腾;

    微观史学作为当代史学新潮之一,具备研究视野微观化、研究对象具体化、史料来源多样化、表达方式叙事化等研究特点,为教育史研究提供全新视野。聚焦民国时期教育交往研究,在微观史学视域下进行民国时期教育交往研究的价值体现为:生动刻画交往场景,深入理解交往情境;合理运用多种史料,深切洞察交往情感;详细解读交往因果,深度分析交往情节。研究者在微观史学视域下进行民国时期教育交往史研究时,应注重视野下移,贴近日常生活并关注民国时期这一教育交往历史背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并拓宽史料来源,打破教育交往史研究壁垒;聚焦教育交往活动,通过叙事化的表达记述教育交往的来龙去脉以体现见微知著的效用。

    2024年05期 v.42;No.240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教育全球化视野

  • 院校间转学何以实现——基于美国州院校转学治理模式的分析

    高源;程晋宽;

    随着我国不同层次、类别高等教育有效贯通的推进,以及高等教育职普融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适合学生发展的高等教育转学制度,构建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就具有现实意义。美国在探索院校转学制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各州制定了同类高校、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之间衔接与转学的政策与制度。基于美国州高等院校“转学制度”的政策分析,通过对纽约州的“系统化转学模式”、佛罗里达州的“集约式转学模式”、德克萨斯州的“院校自主管理模式”进行典型案例比较分析,总结和归纳了美国州转学政策和协议的三种不同院校转学制度设计及其运行机制。美国州院校间的转学制度得以实现,有赖于州政府及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建立集中有效的治理结构,社区学院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人才周转流动的中转站;院校间的转学制度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搭建起了水平联结、纵横贯通的“立交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治理理念,对我国如何构建有效衔接、普职融通、院校协作的高等教育转学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2024年05期 v.42;No.240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征稿启事

    <正>《教育科学探索》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学术期刊。创刊于1983年,原名《当代继续教育》等,2021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国新出审[2021]1669号文批准更名为《教育科学探索》(CN42-1921/G4,ISSN2097-0757)。双月刊,每逢单月25日出版。《教育科学探索》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教育政策,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2024年05期 v.42;No.24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