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金虎;董伟;徐建香;
明晰学习者知识采纳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其学习行为过程,完善社区功能,加强社区对学习者的服务和管理。使用爬虫抽取了知乎4万余条数据,在知识采纳模型、理性行为理论和相关文献指导下,通过DNN语言模型、PageRank算法、BILSTM+ATTENTION+DNN模型等测量了重要影响要素的具体得分,并使用负二项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社区存在明显的“同伴效应”,“回复时间、话题圈影响力”等因素具有“双刃剑”效应,“信息可理解性”具有“边际效应”,信息完备性、信息生动性、信息表露、知识共享情况具有正效应,“交互过程”维度的多数要素易波动和不稳定,其抑制与促进作用有赖于各要素的协同情况。其他维度要素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未来可从构建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建设,构建个性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推进在线教育的智慧化发展。
2024年05期 v.42;No.240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赵钱森;张晓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正在发生反转性变化,教师的主体时间可能面临多重困境。在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下,教师主体时间由技术制造出“快节奏”的时间客体化身,催生出“慢生活”的时间主体形式。本文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角,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背景下教师主体时间的异化风险:情感互动的时间消弭,教师身份认同的时间剥夺,身心分离的时间弥散,教师感官体验的时间贫乏,主体存在的时间流逝。为规避智能时代教师的主体时间异化风险,应遵循人本取向的智能技术设计,平衡教师工作时间的快慢秩序,优化数字化时代下教师能力结构。
2024年05期 v.42;No.240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黄道主;张媚娟;
迭代优化中的数字技术是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使用数字技术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时,高校教师容易产生消极的数字焦虑,具体表征为数字权利的焦虑、技术依赖的焦虑、角色进阶的焦虑等。通过对教师个体的微观叙事分析发现,这种心理焦虑状态是教育数字化生态、技术与教育环境融合态势以及教师自身认知共同导致的结果。为有效应对数字焦虑,应重视保障教师的数字权利,健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数据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机制;加强学校支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教师的情感韧性。
2024年05期 v.42;No.240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