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教师教育研究

  • 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时代之需、政策演进与行动路径

    徐蕾;

    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建构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反映了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教师教育的一脉相承和强国建设的时代特征。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政策演进历经以时代新师育时代新人、让专业人培养更专业的人、让优秀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等发展阶段,呈现从“以量保基础”到“以质促发展”,从“专门化”向“专业化”的转向。面对“所教非所学”的困惑和“所学非所用”的质疑,高水平大学应与高水平师范院校建立共建共赢的合作联盟,以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筑基塑魂,统筹学术性与师范性必要的张力,完善人才培养理念,加大专业化教师教育者培养力度,系统推进数字化变革,营造尊师重教、乐学善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拓展教师教育革新的维度和高度,建构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2025年04期 v.43;No.245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协议期满乡村定向教师留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柳燕;马帅;陈越;刘望;

    长期存在的教师“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是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而协议期满的乡村定向教师群体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H校培养的乡村定向教师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该群体履约率高,但协议期满后其离任的可能性较大,年龄偏大、学历较低、已婚已育以及在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工作的教师留任意愿更强,职业发展前景、组织氛围、职业认同以及工作满意度均与留任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职业压力与留任意愿的相关性不显著。鉴于此,要健全培养机制,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化支持条件,改善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完善管评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加强人文关怀,增强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2025年04期 v.43;No.245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公共性成长的逻辑、问题与路径

    艾美伶;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对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的人民教师和师范教育之公共性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公共逻辑成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机理。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正处于人民教师生命历程的前端,其公共性成长尤为重要。当前,检视教育家精神内含的公共性意指,可发现在高校培养环节,对标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对师范生思想认知层面的纵深教育稍显不足;对标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对师范生行为实践层面的引导关照稍显不够;对标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对师范生情感意志层面的涵育陶熔稍显不深。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师范人才培养,亟需把脉教育家精神的公共逻辑,“知”内里,引导师范生坚定公共信仰、建构公共形象;“行”实际,引导师范生夯实公共素养、衍生公共行为;“铸”师魂,引导师范生锻造公共品格、勇担公共使命,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公共性成长,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的同时,赋能教育家精神的落地生根和创新发展。

    2025年04期 v.43;No.245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教育实习中的师范生角色失调:表征、缘由与重塑

    杨丹;蒋茂柏;李茂科;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理论实践化、角色扮演的关键环节。本文借助角色理论,基于深度访谈,发现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角色失调主要表现为角色采择过程两难、角色实践情境单一、角色矫正策略偏颇。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能力认知偏差、学校对师范生角色规范定义不清、师范生自我角色意识薄弱。为了促进师范生进行合理的角色重塑,亟需有效优化社会对师范生的能力认知、明晰界定U-S协同中的角色规范、全面提升师范生的自我角色意识。

    2025年04期 v.43;No.245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基础教育研究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学科科研政策的回溯与展望

    朱鲜峰;杨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学科科研政策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奠基期(1949-1955年)、探索期(1956-1976年)、蓬勃期(1977-2009年)、繁荣期(2010年至今)四个阶段。各阶段基础学科科研政策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着眼于国际发展动态、立足于科研工作基础是政策制定的主要考量因素。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基础学科科研政策的未来,必须强化自立自强与文化自信的政策支撑,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土意识结合的政策导向,完善科学研判与多元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

    2025年04期 v.43;No.245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走向多元分类: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育人属性与供给逻辑

    曾汶婷;

    对课后服务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构建课后服务供给逻辑的前提,而已有三大认识视角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鉴于课后服务内容愈加多元、育人属性愈加明显,研究提出从育人属性视角剖析课后服务。在经历四个阶段的属性变迁后,课后服务发展为由不同性质、功能活动构成的复合服务形态,研究根据其育人功能,将课后服务分为三类,分别是照护服务、学科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其中,照护服务旨在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属于公共服务;学科作业辅导旨在减轻学生负担,属于义务教育;素质拓展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属于校内课外活动。不同类型服务具有各自的供给方式,课后服务整体上应遵循多元分类的供给逻辑。

    2025年04期 v.43;No.245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具身认知视域下初中生计算思维培育实践研究

    李高祥;周倩;

    计算思维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关键作用。针对传统教学侧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身体参与学习体验的离身现实,文章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结合游戏化编程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初中生计算思维发展。研究采用准实验方法随机选取50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计算思维、信息科技课程知识方面的提升效果。通过实施结合具身认知理论与游戏化编程的教学干预,结果表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开展教学,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思维水平、促进计算概念、计算实践和计算观点发展。此外,不同性别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不仅验证了具身认知理论与游戏化编程融合能促进初中生计算思维的发展,也反映出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这为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4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C-POTE模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小学数学“空间探秘”为例

    许双娅;孔晓琴;全晓洁;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是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为重塑时代新人的素质结构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其核心涉及四个方面:育人目标的实现、学科内容的统整、教学实践的跨界、素养评价的表达。研究基于“C-POTE”模型,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统设计,以概念群为聚焦点、以问题链为生长点、以目标层为指向点、以任务簇为着力点、以证据集为突破点,并提供以“空间探秘”为主题,探索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

    2025年04期 v.43;No.245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课程与教学研究

  • 基于教师发展的课例教学法:内涵界说与价值意蕴

    刘晓红;向薇;

    课例教学法以真实的课例为载体,通过多元主体(师范生、在职教师、高校研究者、教研员等)的协同互动,系统构建“教(课例示范)—学(情境认知)—研(批判反思)—创(实践创新)”四维联动的螺旋式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协同性与迭代性。课例教学法有助于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破解知识转化机制断层的困境;弥合个体与群体的割裂,化解专业共同体弱化的危机;补齐成效与影响的短板,扭转发展效能不足的局面。课例教学法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联结的螺旋式循环发展模式;贯通了职前职后割裂的教师发展链路;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流的教研发展网络;优化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均衡发展格局;展现了教育智慧共进的生态发展图景,为破解教师专业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优化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245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讲台的价值意蕴与教师的角色重塑

    李永;卢翠翠;

    讲台源于祭坛,后演变为讲坛,最终成为今天的讲台。讲台作为学校教学空间的核心要素,既赋予了教师权威意识和教学主导权,也增进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讲台预设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强化了教师的领地意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疏离,容易产生情感隔膜。因此,新时代教师不仅要站稳讲台,提升教学技能,展现师者风范,实现教书育人,还要主动走下讲台,重塑教师角色,重构师生关系,实现“造人”向“育人”的根本转变。教师在讲台上下的位置变化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这种变化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突破口。

    2025年04期 v.43;No.245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信息化研究

  • 元宇宙嵌入高校劳动教育:价值耦合与隐忧纾解

    张霞飞;

    元宇宙作为一种统合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数字样态,成为影响教育图景的重要因子。元宇宙嵌入高校劳动教育,既展现了强大的赋能优势,也滋生了一定的现实隐忧。元宇宙以理念驱动、场景支持、技术增益,助推了高校劳动教育形态、空间以及效能的跃迁升级,是对传统劳动教育的优化与超越。然而,元宇宙也潜藏着一些风险滋扰,易引发劳动价值失重、劳动情感失真、劳动主体失语的窘况,致使高校劳动教育的原初意蕴失却。欲推动元宇宙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和合发展,须秉持劳动教育的本真追求、坚守虚实协同的实践原则、发挥工匠精神的内驱作用,促进新质劳动人才的培育。

    2025年04期 v.43;No.245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孪生课堂:层级架构、数据流模型与核心特性

    廖韦一;赵文君;祁彬斌;庞明勇;

    数字孪生作为连接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关键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孪生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系统梳理了数字孪生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深入分析了其在课堂教学领域的应用优势与可行性,并提出了数字孪生课堂的概念。从功能层面出发,文章构建了数字孪生课堂的四层架构,包括物理感知层、数据决策层、多维展示层与用户应用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数字孪生课堂的数据流模型,并详细阐释了模型各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数据流动关系。最后,从宏观视角阐释了数字孪生课堂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堂总结与课后复盘四个环节中的核心特性。

    2025年04期 v.43;No.245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德育研究

  • 教育强国战略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合理归因与培育机制

    于洋;聂文琪;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亟需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以及时代变革典型案例融入教学,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将教育强国战略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筑牢学生思想意识、培养文化自信的接班人的重要意义。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共识基础、社会变革基础和国家战略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的引导,构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统领机制、“四位一体”的内容体系机制、“协同育人,分层育人,实践育人”的实施机制以及“三维共筑”的质量保障机制,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保驾护航。

    2025年04期 v.43;No.24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全球化视野

  • 法国高等教育“卓越计划”建设经验与未来发展

    吴梦蕾;杨令飞;

    法国政府主导实施的高等教育“卓越计划”旨在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法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卓越计划”十余年来的政策举措及其影响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该计划在提升法国高校社会声誉、强化科研能力及优化治理模式三个维度成效显著。同时也存在不足:世界排名上升,但知名度提升有限;科研成果数量增加,但异质性明显,跨学科性成效微弱;管理、投资与评审方式革新,但集中与自治协调性待完善。结合最新“法国2030”计划对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方向,提出对加强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建议,强调通过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协同推进、动态评估机制的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及前瞻性学科布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3;No.245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视域融合理论下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的跨文化交互研究

    朱宸材;胡燕娜;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深入理解国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理解”机制与跨文化交互提供了关键理论框架。国际理解教育本质是在同质文化根基上认知异质文化,并在异文化场域中与多元主体进行视域互动的动态过程。视域交互中天然存在文化认知差异,而实现从差异到融合的核心在于教师需立足自身“前结构”文化经验,学生则需通过与教师、文本、同伴及异文化群体的持续对话,依托各自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批判性沟通中建构创新性理解视域。为推动视域融合的实践落地,研究提出三重实施路径,即重视教学中的问答逻辑,通过开放性问题设计打破文化认知壁垒;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教学共同体,促进教师、课程设计者、教材开发者与学生的视域共振;拓展跨文化交流场域,通过具身实践与技术赋能实现从“文化认知”到“价值共情”的跃升。

    2025年04期 v.43;No.245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征稿启事

    <正>《教育科学探索》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学术期刊。创刊于1983年,原名《当代继续教育》等,2021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国新出审[2021]1669号文批准更名为《教育科学探索》(CN42-1921/G4,ISSN2097-0757)。双月刊,每逢单月30日出版。《教育科学探索》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教育政策,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现设有“教师教育研究”“教育政策法规研究”“教育管理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教育实践与实验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教育评价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信息化研究”“教育史研究”“教育心理研究”“德育研究”“教育全球化视野”等栏目。

    2025年04期 v.43;No.24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