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教师教育研究

  • 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量化评价研究——基于PMC指数模型

    周升洁;李劲松;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抓手,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对于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具有重要意义。以2014-2022年间国家出台的9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为研究样本,运用PMC指数模型评价方法,结合文本挖掘法确立政策评价指标,通过构建多投入产出表进行赋值,计算出PMC指数分值,并绘制PMC曲面图,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进行一致性量化分析。结果分析表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制定总体趋于合理,但具体分析政策PMC指数得分与凹陷程度可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制定在政策基础、政策性质、政策目标、政策重点与政策措施五个方面存在不足,由此提出,强化政策横向协同力;调查切入并挖掘相关工具提升政策预见力;增强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性以保证政策长效;形成教师参与为重点的传导—反馈机制,强化政策精准实际性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2024年01期 v.42;No.236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榜样教师”人物形象研究——基于2018—2022年“最美教师”事迹的质性分析

    魏薇;刘欣语;

    榜样是一个时代的标杆,承载着广为认同的价值取向。榜样教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旗帜,研究榜样教师的人物形象并发挥榜样教师的引领作用,对构建新时代优秀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为分析工具,对2018年-2022年52名“最美教师”获得者的先进事迹,进行汇总、编码、分析、归纳,最终总结得出榜样教师的人物形象:严谨治学的典范者、道德品质的垂范者和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据此,为促进全体教师成长,应从教师专业能力、教师道德品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三方面进行探索。

    2024年01期 v.42;No.236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幼儿园教师专业愿景问卷编制及初步运用

    贺敬雯;付媛媛;王秀娟;高丹;

    教师专业愿景对于促进幼儿教师主动长效发展至关重要。以560名幼儿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编制《幼儿园教师专业愿景调查问卷》,了解幼儿教师专业愿景现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将幼儿教师专业愿景划分为理想实践意向、愿景效能感、愿景意义感、愿景实践感和未来规划5个维度,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数据拟合度较好。抽取500名幼儿教师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专业愿景总体上居于良好水平,且在不同任职幼儿园类型、不同任职时间和婚姻状况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教师明晰专业愿景,丰富自我经验;幼儿园构建园所文化,给予支持保障。

    2024年01期 v.42;No.236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基础教育研究

  • 特色学校群体的“升级”与“回归”——中小学校发展演变趋势分析

    郑玉飞;乔佳宇;

    特色学校是中小学校进行内涵式发展的一种可能结果,客观上形成特色学校群体。从中小学发展演变趋势看,特色学校群体整体上经历了“普通学校—特色学校—后普通学校”升级与回归的发展趋势。发展程度上,学校从具有潜在特色的学校升级成为特色学校;发展趋势上,学校从特色学校又回归为普通学校。经历过特色学校发展阶段,中小学校有了新的发展底色,是更高层次的普通学校。特色学校群体的升级与回归是中小学校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是学校发展演变的一个浓缩片段。

    2024年01期 v.42;No.236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劳勒四维结构视角下的教师参与管理研究——以G校为例

    李太平;许紫薇;庄园;

    教师参与管理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追溯了教师参与管理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劳勒参与式管理理论的四维结构模型与教师参与管理过程的适切性,以实施行政管理和项目制管理双线并行的“双轨管理”的G校为案例,从信息分享、知识发展和培训、报酬系统、权力分享四个维度分析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并从主体意识、文化氛围与体制机制三方面提出教师参与管理的建议。

    2024年01期 v.42;No.236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区域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张传萍;

    从2014年开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专门设立“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全国范围内表彰基础教育取得重大成绩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于第一至第三届连续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据,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有关成果名称、成果类型等变量,通过SPSS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计算各地区竞争力指数。运用ROST-CM软件,分析三届获奖成果主题分布,发现“实践”“教学”“探索”“课程”等词汇是三届获奖成果聚焦共同主题,但是每届的热词还是有所变化。为了提高各地竞争力水平,本文对成果奖的宣传、培育与评审提出改进建议。

    2024年01期 v.42;No.236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研究

  • 我国交叉学科建设:特点、困境及路径优化

    邓红;庄文清;赵兰兰;王志;

    分析全国185所高校共616个已备案的交叉学科发现,当前我国交叉学科建设具有门类跨度复杂、理工学科与应用学科主导的建设倾向明显、对优势母体学科有依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突出了交叉学科建设所面临的组织建制障碍、建设倾向风险、建设能力不足等困境。为实现交叉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提出三条优化策略:优化组织建制形式,完善组织内部人事管理机制;加强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找准各高校建设定位,构建合理评价体系。

    2024年01期 v.42;No.236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介理论视阈下的大学排名:迷思、风险与规范

    赵锋;余丽;

    大学排名是一种媒介。从媒介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来看,大学排名已经形成了自由的迷思、平等的迷思和技术的迷思等排名迷思。这些迷思基于大学排名活动结成了媒介迷思奇观化的状态,排名迷思的奇观化蕴藏着排名社会失范、高校主体失位、大学内涵失落的迷思社会风险。基于此,在与自由至上主义相对的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启发下,强化法制规约、尊重高校主体及慎待排名技术等成为大学排名的规范策略。

    2024年01期 v.42;No.236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信息化研究

  •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阐释与路径探析——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视角

    李云晓;李红;李成龙;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能帮助决策者进行系统性思考和行动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或可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在此视角下,遵循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原则展开探究,教育数字化转型表现为五方面困境:整体失位、结构失衡、层次失节、开放失态、动态失效。基于此,尝试提出如下应对路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多元协同,科教一体;分类推进,阶段实施;协同治理,跨界融合;与时俱进,适时调整。

    2024年01期 v.42;No.236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1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高效应用:总体要求、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张雅君;周琼;段雨迪;王娟;

    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与创新路径。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其实践与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数字化转型的成效。研究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从资源建设、素养提升、技术认同、教学模式以及数据挖掘五个方面,深入剖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优质资源供给侧改革、全方位培育师生数字素养、完善鼓励机制与政策、创生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深度挖掘教育数据隐藏价值五大实践路径,以全面探索数字教育的新机制、新模式、新形态,助力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01期 v.42;No.236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2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他们为什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青年博士职业决策影响机制的质性研究

    马立超;

    本研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21名博士后展开深度访谈,通过三级编码来构建青年博士入职决策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发现,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体验反馈构成影响职业选择的四维框架,具体表现为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的双重压力、功利性与情感性态度的共同驱动、学术关系与工作状态的内外控制力、外部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强化作用。其中,职业发展、情感性态度和工作状态是影响职业选择最主要的因素,最终是否入职博士后取决于“拉力+反推力”和“推力+反拉力”的合力。

    2024年01期 v.42;No.236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德育研究

  • 构建国家认同教育:逻辑阐释和路径选择

    薛博文;

    国家认同教育是促进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塑造和培养青少年稳定自觉的爱国情感和行为。要正确理清和构建国家认同教育实施的可行逻辑框架,针对学生成长阶段、发展水平和心理需求,各级各类学校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侧重点。认知发展要从具体形象、符号象征过渡到对国家抽象形式的认同;情感动机要从感官体验上升到理性以至对国家的信仰;行为实践要渐进地由情感孕育走向价值澄清,最终内化于躬行践履之中。以此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机衔接和精准施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2024年01期 v.42;No.23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堂堂正正人格之文化渊源、构成及塑造

    迟成勇;

    古今中外的人格教育思想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堂堂正正人格的文化渊源。堂堂正正的人格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它主要由坚定的政治人格、高尚的道德人格、优良的学术人格、特有的教学人格及饱满的情感人格等五个方面构成。其塑造路径有:一是研读马列经典著作提升理论素养,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伦理智慧,三是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砺炼人格修养,四是结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人格境界。

    2024年01期 v.42;No.236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教育管理研究

  • 粤港澳大湾区离岸学分银行建设路径与保障机制

    许丹云;侯晋;

    学分银行概念由来已久。受制于国家和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学分流动缺乏更广泛的自由度,教育国际化进程受阻。借用离岸金融基本原理,探索建立“中央引领,粤港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离岸学分银行平台,有利于为跨境跨界别学习成果互通互认提供集成优质、高效精准的匹配服务,从而打破学分流动壁垒,加速学分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体系、擘画国家学分银行发展和国家资历架构框架国际化建构的未来图景、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新的实践指向。此举不仅有利于巩固香港区域教育枢纽地位,对于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外引内联”,配合国家教育事业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外向型发展和建设学习型大国亦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01期 v.42;No.236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教育全球化视野

  • 异质文化互动中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的视域融合

    姜传伟;冯太平;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对探究国际理解教育教学中“理解”的发生和跨文化的交互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基于视域融合理论表明,国际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同质文化基础上理解异质文化,并深入异质文化境遇中与他者做出视域交互的过程。视域交互意味着视域差异,克服差异走向统一的视域融合需要教师基于自身“前结构”的教学经验与文化传统理解课程设计者和教材开发者的视域,同时更离不开学生与教师、文本、同伴和异文化他者基于自身“前结构”的对话和沟通中生成创新性的理解视域,最终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对不同主体间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异质文化观念达成共识,更帮助学生基于自身文化传统连续性批判性地看待他者文化。基于此,增进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的视域融合需要重视国际理解教学中的问答逻辑,构建国际理解教育教学共同体,以及扩展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的交流行动范围。

    2024年01期 v.42;No.23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评《教育哲学论纲》

    陈俊源;

    <正>哲学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认为,不通教育哲学就无法很好地从事教育。在国内众多教育哲学论著中,由王坤庆、岳伟教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教育哲学论纲》是特色较为鲜明的一部新时期教育哲学研究力作。这本著作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讨了教育与人、教育与文化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与同类著作相比,《教育哲学论纲》不仅在体系建构上别具一格,研究思路的新颖和学术视野的宽阔也颇具特色。

    2024年01期 v.42;No.23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征稿启事

    <正>《教育科学探索》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学术期刊。创刊于1983年,原名《当代继续教育》等,2021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国新出审[2021]1669号文批准更名为《教育科学探索》(CN42-1921/G4,ISSN2097-0757)。双月刊,每逢单月25日出版。《教育科学探索》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教育政策,

    2024年01期 v.42;No.236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