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教师教育研究

  • 师范生关于“好老师”的迷思概念及转化路径——基于教育自传文本的分析

    郑洁;

    接受正式的教师教育前,师范生已习得诸多关于“好老师”的先入之见。帮助师范生检视并修正片面的先入之见,即迷思概念,直接关涉师范生能否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老师的核心论述作为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师范生自传进行编码统计,发现师范生关于“好老师”的认知存在以下迷思概念:以“对我好”作为依据,他者视角不足;视“仁爱之心”为自然意义之爱,专业意识欠缺;关注教师的知识传递能力,忽视学习、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认可职业的社会意义,内在价值体验较少。教师教育者应践行教学示范,营造心理安全,支持学习者悦纳前见;聚焦教育学大概念,开发类型丰富的典型叙事案例作为议题,开展共同体对话;使理论课程与积极的实地体验并行,帮助师范生感受概念有效性,实现概念转化。

    2025年01期 v.43;No.242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师范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杨红云;吴飞鸽;丁永刚;马心悦;

    本文在明确师范生数字素养内涵、对比分析13个国内外典型数字素养评估框架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领域专家建议,构建了包含基本数字素养、支持学习的数字素养、支持教学的数字素养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1个观测点的我国师范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1期 v.43;No.242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心理授权与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

    陶红;朱淑平;谢文曦;

    本文采用问卷法以及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 for Mac 26.0,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心理授权与职业认同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心理授权水平、专业选择初衷对其自身整体职业认同具有影响作用。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普遍存在职业期望不高、职业意志较弱等现实问题。为此,从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强化实习生专业学习、加强实习指导与支持度、提升实习生的工作影响、提高实习生的职业期望和增强实习生的职业意志等方面着手,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心理授权水平,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

    2025年01期 v.43;No.242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基础教育研究

  • 中小学校长学习领导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艾诗根;

    校长学习领导力强调校长领导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紧密连结,是近年来备受教育领导理论关注的新议题。本文运用自编的中小学校长学习领导力现况问卷,调查教师知觉校长学习领导力的现况和不同组别教师对校长学习领导力的知觉差异情形。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校长学习领导力整体感知比较高,认同程度良好;教师任职年限为11年以上、年龄在30岁以上、学历本科及以下、兼任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对校长学习领导力整体的知觉程度较高,且男教师对校长学习领导力的知觉程度高于女教师;学校所属区域和类型对校长学习领导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校长学习领导力的提升,既需要校长持续以学生学习为核心来拓展学习领导的密度和宽度,宜多与未兼任行政职务的年轻教师沟通以强化学习领导作为,又需要校长在实施学习领导力时兼顾学校境脉,灵活、恰当地制定学习领导的策略。

    2025年01期 v.43;No.24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幼儿园家庭教育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与纾解策略

    吴佳莉;丰晓雯;孙雨萌;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政策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在家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幼儿园家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困境,发现幼儿园家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存在以下问题:政策文本存在内在限制,执行主体执行力缺乏,幼儿家长政策互动方式单一,幼儿园家庭教育政策供需错位。基于此提出幼儿园家庭教育政策执行的纾解策略:重视政策文本顶层设计,完善幼儿园家庭教育政策供给;激发执行机构动能,强化幼儿园政策执行效力;破除目标群体思维固化,提升幼儿家长政策认知度;优化政策环境监督,重塑良好家庭教育政策生态系统。

    2025年01期 v.43;No.242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变革的困境及应对

    邓凡兰;咸富莲;邓春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需要系统推进教学变革,以提高育人质量。然而,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变革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开展新课标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评价制约核心素养培育、基于新课标的教学变革系统推进难等困境。亟需助力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强化新课标教学激励、优化新课标教学培训以疏通堵点;转变社会和家长的观念、改革教学评价管理体系以直击痛点;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构建新课标协同推进机制以攻克难点,才能促进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变革顺利开展,推动新课标真正落地。

    2025年01期 v.43;No.242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高等教育研究

  •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谱系研究

    陈林;陈闽君;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缘起”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筚路蓝缕,“定向”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砥砺前行,“发展”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深化改革,“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探索、发展、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然形成了相对清晰的发展道路和特色鲜明的历史谱系,并成功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路。本文基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研究思路,重新梳理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发展阶段,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动力支撑。

    2025年01期 v.43;No.242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明自觉视域中我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

    杨宁;鲍嵘;

    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华文明自觉实践的开示。“文明自觉”即是人对宇宙本体、人本体发展与创化之“道”的观察、省悟与超越,是在“知天、知地、知人”的过程中渐次提高人之“知”与“化”的水平,表达的是“科学”与“人文”的人的生命力哲学。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须在中西文明对勘、会通、融合中释放中华文明“化生”的能量,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的修持中体验内外世界的超越,体现对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天人合一、道体内涵于人存体验”文明基质的笃定。研究从文明自觉视角,探析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内涵蕴藉和基本语境,提出话语体系建设应在话语内容上回归至道(体)与合道相统一的文明结构的当代叙事,基本原则上须体现智性理性和德性理性相会通的文明交往,话语范式上不断推进中和位育与安所遂生相融合的文明实践。

    2025年01期 v.43;No.242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开放循环论视角下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

    原子茜;

    如何实现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促进普及化的真正落地,已成为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教育跨越“数量-质量”历史拐点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开放循环论强调生成机制的有序性、动力机制的内在性、开放机制的内外联通性的哲学视角,建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结构及其维度的解释框架,并借此框架着重分析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结构性困境及其创新出路。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出现数量普及化与质量普及化错位、质量普及化偏离、内外循环不畅等结构性困境。为此,一要完善生成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平衡各类高校支持力度;二要优化动力机制,完善评价与治理体系,赋能高等教育内部主体;三要坚持开放机制,提质数字化与国际化体系,推动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

    2025年01期 v.43;No.242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高等教育活动的现实挑战与未来图景——基于技术变革的视角

    李君筱;

    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教育技术的创新、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日新月异,我们亟需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活动,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永葆活力的时代诉求,更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但我国高等教育活动在本土化与现代化、供给侧与需求侧、计划与市场、理论与实践这四对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失衡与移位。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不仅需要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以构建高等教育中国学派,还需要坚守“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原则以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更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提升高等教育生产力。

    2025年01期 v.43;No.242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 教育类博士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刘辉;康文彦;刘彦芝;

    教育类博士是学术型教育学博士与专业型教育博士的合称,将其作为一个群体研究有利于发现不同学位类型的博士生在科研产出影响因素方面的异同,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决策依据。用质性研究方法对L高校的22名教育类博士生展开研究,发现他们的科研产出受科研动机、学术基础、学习机会、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可以从把握科研动机,调整学习心态;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学术基础;注重环境构建,丰富学习机会;加强制度支持,优化外部条件等四方面入手,优化博士生的科研环境,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的产出。

    2025年01期 v.43;No.242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博士生线上课堂参与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

    朱志勇;史贝贝;余发碧;关惠文;王玉玲;

    本研究以一所985高校的教育博士生在线课堂为个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视角深入教学现场深描行动者的课堂参与过程及影响因素,从愿景、制度、实践、关系等作用于课堂实践的学习共同体特征进行探究,发现“成长取向”的理念愿景、“幕后导演”的教师角色、“推着走”的课程实践、“互信互促”的群体关系是影响教育博士课堂参与的主要因素,存在“独立发声型”“依存发声型”“独立沉默型”和“依存沉默型”等多种课堂参与类型及动态调节过程,形成了本研究关于教育博士生线上课堂参与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探讨交互影响与学习共同体的独特作用,并反思高等教育中的评价与人才培养问题。

    2025年01期 v.43;No.242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的回顾与思考

    黄道主;王艺静;

    从2004年至2024年,我国多次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这些修订特点显著:首先,专业目录逐步实现了精细化和规范化;其次,专业命名趋向科学化,内涵更加明确;最后,专业设置的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这些变化对未来专业目录的修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在横向上应关注专业目录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对接;在纵向上需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及本科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同时,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实际需求,应紧跟时代发展,促进企业与行业协会参与专业目录的修订,确保专业目录的动态更新。

    2025年01期 v.43;No.242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教育全球化视野

  • 全球教育治理制度性话语权评估:理论依据与指标体系

    林琳;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中国特色话语和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制度性话语权建设为依托打造教育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如何结合本国话语阐释和外交实践构建全球教育治理制度性话语权评估指标体系,是进一步延伸我国全球教育治理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议题。依据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软实力理论和话语制度主义理论厘清全球教育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制度建构、话语生成和要素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体系构建与权重测算方法,构建由“制度设计基础、制度运行过程和制度反馈结果”三个维度组成的全球教育治理制度性话语权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测算指标权重和全球教育治理制度性话语权指数计算公式,进一步探讨该指标体系的应用性和可行性,为提升我国全球教育治理制度性话语权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1期 v.43;No.242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设计项目的工科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路径——以新加坡国立大学iDP计划为例

    罗晓燕;

    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使得工程教育越来越关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的培养。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针对本科生推出了创新与设计计划,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围绕设计项目完成模块学习,并最终获得能够运用工程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真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计划实施的具体情况和成功经验,得出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强化工科课程设置的延续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探索本科阶段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多样的人才培养计划;关注多学科工程人才培养。

    2025年01期 v.43;No.242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协商德育:消解现代性德育困境的实践路径——评《走向协商的德育:现代性德育的困境与超越》

    程建坤;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个体自主性的增强使得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社会公共精神的萎靡和道德共识的缺失又呼唤着道德教育的新突破。针对道德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院长严从根教授的著作《走向协商的德育:现代性德育的困境与超越》(以下简称《走向协商的德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现代性德育的困境及其超越之道。

    2025年01期 v.43;No.242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征稿启事

    <正>《教育科学探索》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学术期刊。创刊于1983年,原名《当代继续教育》等,2021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国新出审[2021]1669号文批准更名为《教育科学探索》(CN42-1921/G4,ISSN2097-0757)。双月刊,每逢单月30日出版。《教育科学探索》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教育政策,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现设有“教师教育研究”“教育政策法规研究”“教育管理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教育实践与实验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教育评价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信息化研究”“教育史研究”“教育心理研究”“德育研究”“教育全球化视野”等栏目。

    2025年01期 v.43;No.242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